一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显微手术的重大成果,自1967年美国的KELMAN医生发明了第一台超声乳化仪并用于临床,之后经过众多眼科专家30多年不断改进、完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先进而成熟的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普及,我科自2000年开始引进并推广。进行手术时,在术眼角膜或巩膜的小切口处伸入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同时保持前房充盈,然后植入人工晶体,使患者重见光明。超声乳化技术真正实现了切口小,无痛苦,手术时间短,不需住院,快速复明的手术理想。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有何特点,与传统手术相比,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有以下优点:
1。手术切口小,传统手术切口12MM,此手术切口小于3MM。
2。术后反应轻,切口愈合快,视力恢复更快、更好。
3。术后散光小,且更容易矫正或控制。
4。手术控制度更好,安全稳定。
5。手术时间短,一般只需15-30分钟左右。
6。不需住院,术后1小时即可回家。
7。无须等待白内障成熟才施行手术。
二 、底血管荧光造影
荧光素钠经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在蓝绿色光的激发下产生荧光,由于荧光素钠无法透过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内皮,在眼底循环时能显示眼底血管形态。视网膜血管或色素上皮等疾病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导致荧光素钠渗漏,由此对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进行诊断,对发病机制提供研究资料。 FFA自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诊断,我科于2000年引进此项技术。
三、眼底激光治疗
眼底病是激光广泛应用的一个领域,除了糖尿病性眼底病变之外,还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部病变、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脉络膜肿瘤等等。主要采用的是可见光范围的激光器。
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目的在于使病变视网膜得到脉络膜的营养,减少视网膜的需氧量,防止新生血管的产生,从而阻止反复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的发生。为此多采用局部或全视网膜光凝,而为了防止或减轻黄斑区囊样水肿,阻止视力的下降,则多采用栅栏状光凝。
黄斑部病变主要有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黄斑囊样水肿、老年性黄斑病变、黄斑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如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黄斑区裂孔等。为防止对视力造成过多损害,多采用绿光、黄光或红光进行治疗,尽量避开黄斑区中心凹,其中对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黄斑区囊样水肿若及时治疗,效果较好。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形成类疾病,虽对新生血管膜可以治疗,但由于损害较大,术后视力并无明显恢复,对黄斑区裂孔也有类似情况。
视网膜裂孔采用激光治疗与常规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很大优越性。但前提是必须无明显网脱。若有明显网膜脱离者,则可在玻璃体手术的同时,配合眼内激光光凝,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OCT检查
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影像诊断技术。在其他领 域利用光学相干原理进行测量已有多年历史, 1991年引入医学领域,目前除眼科外,其他相关科室以及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其在眼科犹如眼部的CT,能够显示眼底组织的断层图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使我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和发现眼底疾病,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我科于2013年引进德国蔡司公司OCT,现已检查病人600余例。